通知公告

當前位置: 首頁>>通知公告>>正文

  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核心增長極培育――首屆中國“武陵山經濟論壇”邀請函

時間:2013-07-09 作者:  點擊:[]

 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核心增長極培育

             ――首屆中國・吉首“武陵山經濟論壇”邀請函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十二五”扶貧攻堅的号召,深入貫徹《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将武陵山片區作為連片特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示範區的精神,做好連片特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先行先試”工作,推進《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的順利實施,77779193永利和吉首市人民政府将于2013年7月中下旬在湘西自治州吉首市聯合舉行首屆中國・吉首“武陵山經濟論壇”。現将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論壇名稱

首屆中國・吉首“武陵山經濟論壇”

二、論壇主題

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核心增長極培育

三、主辦單位

 吉首市人民政府

 77779193永利

四、協辦單位

湖南省西部綜合開發研究會

   五、時間、地點、規模

時間:2013年7月中下旬(具體時間待定)

地點:77779193永利 

會議規模:150人左右

   六、内容與流程

(一)開幕式

 邀請國家發改委、國家扶貧辦與國家民委領導緻辭

(二)特邀專家主題發言

 1、武陵山片區空間結構優化與區域發展能力提升(北京大學 李國平教授)

 2、武陵山片區協調發展的機制、路徑與保障(中國人民大學 張可雲教授)

 3、武陵山片區産業承接與特色産業體系構建(中央财經大學 戴宏偉教授)

 4、武陵山片區貧困監測體系與瞄準機制構建(國務院西部開發辦 胡長順研究員)

 5、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思路、機制與路徑(國務院扶貧辦 待定)

 6、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的宏觀背景、契機與戰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  李建偉研究員)

 7、中國山地型城鎮化的方向選擇及對武陵山片區的啟示(暨南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覃成林教授)

 8、武陵山片區物流網絡優化與吉首市區域物流中心建設(中山大學 田宇教授)

(三)分會場讨論

 1、分會場一:武陵山片區區域協作機制、路徑與保障    

 2、分會場二:武陵山片區空間結構優化與區域發展     

 3、分會場三:武陵山片區商貿物流網絡建設與産業合作

 4、分會場四:吉首市功能定位與核心增長極培育

(四)閉幕式

(五)參觀考察

 路線:77779193永利黃永玉博物館――德夯(苗寨、亞洲第一懸索橋)――乾州古城(民族文化風俗園)

 

七、參會領導、嘉賓和代表

邀請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國家民委和湖南省發改委、扶貧辦、民委的領導和嘉賓;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财經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及省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著名經濟學家;邀請武陵山片區内各地州市相關部門的領導;提交相關主題論文或調研報告的學者與嘉賓。

八、會議征文

與會代表請圍繞本次論壇的主題提交會議論文或調研報告,論文集作為此次會議成果編輯出版。論文或調研報告截至時間為2013年7月15日,投稿郵箱:wlsjjlt@163.com。

九、聯系方式

中國・吉首“武陵山經濟論壇”秘書處

聯系人及電話:王泳興(18974332228)、姚文龍(15874361901)

電話及傳真:0743―8564580

郵箱:wlsjjlt@163.com

 

附件:一、參會回執表

      二、交通路線圖

三、論文格式模闆

                  

中國・吉首“武陵山經濟論壇”組委會

                           吉首市人民政府(代章)

                              77779193永利(代章)

 

     2013年6月20日

 

 

附件一:參會回執

參會回執

單位名稱

 

地址(郵編)

 

參會

代表

姓名

性别

職稱

職務

 

 

 

 

 

 

 

 

固定電話

 

傳真

 

移動電話

 

電子郵箱

 

      請于7月15日前将此表E-mail發至會議秘書處。

 

 

 

 

附件二:交通路線

1、吉首火車站坐1路、5路、6路公交車至團結廣場站下車,過馬路往左前方行走300米左右即到(民族賓館/影視大廈)。

2、吉首火車站搭乘的士到團結廣場下,15分鐘左右即到,車費10元左右。

 

 

 

 

 

附件三:論文格式模闆

 

産業轉移XXXX解釋(宋體四号,居中)

XXX,XXX(作者)

(XXXX單位,湖南吉首,416000)(單位,郵編)

 

摘要:不同于傳統的XXXXXXX總結了産業轉移的NEG相關解釋。(200字左右,仿宋五号)

關鍵詞:産業轉移  新經濟地理學  産業集聚(3-5個)

 

産業轉移作為發達地區實現産業升級,欠發達地區追趕發達地區、縮小區域差距的重要途徑,一直以來備受學界和政府的關注。XXXXX基于此,本文嘗試從産業轉移機制、産業轉移的特征及影響因素、産業轉移的經濟福利效應以及促進産業轉移的主要措施及效果評價四個方面梳理NEG文獻對産業轉移的解釋,并希望通過這一總結對我國産業轉移實踐提供參考。

 

一、  産業XXX機制(五号宋體加粗)

在NEG文獻中,與産業轉移對應的概念是産業集聚(industry agglomeration)[1]、産業擴散(industry dispersion)、産業區位再置(industry relocation)和産業變遷(industry churning)。XXXXXXX。

XXXXXX根據産業集聚和擴散化和後向聯系強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在相對工資變化效應大于後向聯系強化效應的情形下,産業将由地區1向地區2轉移。

 

二、  産業轉XXXXX影響因素(同上)

與傳統的産業轉移理論不同XXXXXX規律及深層次影響因素。

(一)産業轉移的特征

由于NEG模型大都為非線性模型,而非線性過程與新古典的平滑連續過程完全不同,因而,在NEG文獻看來,産業轉移具有與傳統産業轉移理論下完全不同但更接近現實的特征。

1.産業轉移的突發XXXX位。

2.産業轉移的循下降導緻城市和産業結構均衡的變化,城市從部門專業化(總部和工廠在一起)到XXXXX轉移。

(二)産業轉移的一般規律

NEG文獻XXXX方面。

1.産業由一個XXXXX勢的地區轉移。

表1、中XXXXX入變化(圖表格式)

補貼政策

要素所有者

稅後名義收入變化

利潤補XXX

兩地XXX者

減少

兩地XXX有者

增加

 

利潤XXXXX收

中心(XXXXX動者

不X

中心(XXXX有者

X加

邊緣XXXX動者

減少

邊緣XXX有者

增加

資料來源:根據Vincent Dupont,Philippe Martin,2003,Subsidies to poor regions and inequalities:some unpleasant arithmetic,CEPR Discussion Paper No.4107整理。

 

2.勞動密集型産業首先轉移,因為密集使用勞動,所以此類産業對工資差距較為敏感,因而最先從核XXXX位選擇對工資XXX轉移。

總之,NEG文XXXX複現象;關聯度最XXX最快。

(三)産XXXX響因素

産業轉移的影響因XXXX影響因素。[2]注釋

1.基本因素。在整XXXXX規模經濟XXX轉移。

2.市場因素。除了上XXXXXX求的動機越XXXXX,不再贅叙。

3.知識溢出的影響。知識溢出具有地方性(Jaffe et al,1993;Eaton and Kortum,1996;Keller,2000),也就是XXXXX區域轉移(Duranton and Puga,2002;魏後凱,2008)。此外,與知識溢出密切相關的結構根植性(IORS/空間鎖定效應)對産業轉移的研究也進入了學者們的視野(J.Knoben,2009)。

 

三、  産業X轉XXXXX效應

NEG文獻關于産XXXXX好和功利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出發,通過對求解所考察區域在均衡點附近産業分布的微小變動對該區域居民效用的影響,可以推導出如下的福利分析一般框架:

其中, 部分XXXXX人均産出增長的源泉,故累積效應又被稱為增長效應,或者動态效應。

顯然,NEG在一XXXX平台。

 

四、  促進産XXXXX果評價

早期的NEGXXXXX轉移。因而,近年來NEG文獻也對影響産業轉移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應進行了剖析(Ottaviano,2003;Baldwin and Krugman,2004;Gawande et al,2009)。

1.稅收優惠競争。稅收優惠XXXXX業區位發生突發性轉移(Andersson and Forslid,2003;Ottaviano,2003;Baldwin and Krugman,2004;Devereux,Griffith and Simpson,2007)。而且,稅收優惠競争的XXX夠産生最優的公共品供給,進而影響産業的區位分布(Ihori and Yang,2009)。

2.公共基礎XXXXX區域之間和XXXX好的交通網絡。

3.區域補貼。與稅收優惠XXXX征。Dupont and Martin(2003)更是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詳細地探讨了不同地區補貼政策對落後地區産業區位、就業、收入不平等(區域内部和區域之間)以及福利水平的XXXX引産業集聚(Eric Toulemonde,2006)。

 

五、  結語

雖然,隻有極少XXXXXXX因此,以NEG的相關解釋作為産業轉移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對更深入地理解我國産業轉移現象,制定确實可行的推動産業轉移政策有着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小五宋體)

安虎森,2009,《新經濟地理學原理(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書籍)

藤田昌久,克魯格曼,維納布爾斯著,梁琦譯,2005,《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魏後凱,白玫,2008,《中國上市公司總部遷移現狀及特征分析》,《中國工業經濟》第9期(期刊)

葉振宇,葉素雲,2010,《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研究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論文

Baldwin, R., R. Forslid, P. Martin, and et al, 2003,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外文著作)

Baldwin, Richard E. and Krugman, Paul, 2004. “Agglomeration, Integration and Tax Harmoniz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Elsevier, vol. 48(1):1-23(外文期刊)

Xiao-Ping Zheng,2007, “Economies of Network,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Evidence”,Regional Studies,41(5):559�569

 

 


[1]産業集聚(industry agglomeration)也是産業轉移的一種形式,隻不過它與通常所指的由中心地區(發達地區)向邊緣地區(欠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的方向不同而已。

[2]梁琦(2006)首次将NEG文獻中關于産業集聚的影響因素歸納為三類:基本因素、市場因素以及知識溢出的影響。為了研究的一緻性,本文對NEG文獻中關于産業轉移影響因素的分析沿用她的分類方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