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轉型創新,全面開創學院事業科學發展新局面
――在學院第三屆教職工暨工會會員大會上的工作報告
3044永利集团院長 廖勝剛
(2013年12月27日)
各位領導、老師們:
現在,我代表學院向本次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
一、學院第二屆“雙代會”以來主要工作
自2010年1月學院第二屆“雙代會”召開以來的四年,是攻堅克難、艱苦奮鬥的四年,是學院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四年。這四年,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的堅強領導下,全院教職工緊緊圍繞“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和第二屆“雙代會”确定的目标任務,把握科學發展主線,突出轉型發展、内涵建設主題,推進改革創新,學院核心競争力和綜合辦學實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為全面開創學院事業科學發展新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學科建設再上新台階。學科建設是學院全部事業的龍頭。學院始終把學科建設、學位點申報作為事業發展的頭等大事,大力加強學科建設。在2005年獲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授予權、2009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被評為學校重點學科的新的突破基礎上,2010年獲批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在所涵蓋的6個二級學科中4個同時招生。2011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被學校評為重點建設學科。學院學科建設再創新的成績。幾年來,學院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拓展對外學術交流。先後邀請了全國985高校、211高校知名教授12人次來校講學。組織省級、全國性的學術研讨會6次;組織老師參加全國及省内外各種培訓班、進行考察和各類學術、教學交流研讨會達320人次。學科影響力力不斷擴大。
二是人才培養取得新成效。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四年來,學院牢固樹立教學中心地位,高度重視教學工作,強化教學管理,采用各種措施确保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建立與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相适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體系,深入開展“立人教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院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把教育與管理結合起來。全體大學生理想信念堅定;學習目标明确、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态。研究生、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每年考取碩士生、博士生的比率位居全校前列。學院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推進教師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師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承擔學校師範專業綜合改革項目11個,建設3個“三結合”、“雙協同”教師教育基地合作共同體。四年來,累計畢業研究生總數84人(23人在高教系統就業),目前在校生77人。本科畢業生152人,在校生171人。研究生、本科生承擔各級科研項目80餘項,其中省級課題20項,在校發表論文150餘篇。學生參加各種比賽成績喜人,其中獲省級以上學術獎勵12項(挑戰杯1項,省學術節、創新論壇11項);職業技能等競賽獲校級1-3等獎18個。4年共發展黨員176人。優秀畢業生22人。本科生英語等級、計算機等級考試、普通話測試累積通過率名列全校前列。
三是質量工程建設成果突出。質量是學院事業的生命線。四年來,學院緊緊圍繞“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高度重視,反複學習、深刻領會,将此作為學院上層次、上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各類質量工程項目建設,如教學團隊、精品課程、優秀教研室、實踐基地建設、教學提升計劃、教學改革研究、學生創新訓練等完整體系。其中,2個校級、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建設驗收合格結題;2009年以來建設的1門省級精品課程、5門校級精品課程驗收合格結題;1個校級優秀教研室合格結題;新建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師範實踐教學基地各1個且建設驗收合格;參與教學提升計劃教師12人次;獲省級教學改革項目5個,校級教改項目30個中已經結題17個;出版新教材5種;建設大學生創新中心1個,校級社科研究基地1個。獲省級教學成果獎2個,校級6個。特别是省優秀教學團隊、精品課程2013年驗收優秀,繼續予以支持建設。學院質量工程建設的喜人成績,在學校起到了很好的激勵引領和示範輻射作用,為提升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四是科學研究提升到新水平。學院不僅肩負着傳授知識、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使命,而且是武陵山片區科學研究和創新的主力軍之一。學院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特點,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咨詢服務和應用研究成果的轉化,使之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四年來,學院老師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20多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4項,教育部等部級項目5個,省級科研項目22項;出版學術專著6部,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核心87篇)。特别是大學生科學研究發展快速,研究生承擔省級課題15項、校級62項;發表論文186篇(核心以上16篇)。本科生承擔校級科研項目8項,公開發表論文10篇。科研獲獎方面,獲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科技成果等獎6個、省民委研究項目一等獎1個。學院科學研究水平不斷提高,通過教學與科研互動的良性互動機制将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内容和教學資源,有力地促進了本科教學。
五是教師隊伍建設邁上新台階。教師是學院事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學院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精神,努力造就一支規模适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随着學院高學曆、高層次、高水平師資培養力度的加大以及實施中青年教師學曆提升計劃,四年來,學院博士學成歸來4人,培養博士8人(在讀),選送了6位副高職稱的教師訪學進修。新晉升教授3人,副教授5人。2011年專業合并後,全院專教職工共計53人,其中博士(含在讀博士)達到18人,占專任教師38.3%;教授9人,占19.2%;副教授18人,講師26人。培養了校級學術帶頭人2人,碩士生導師8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教師1人;省青年骨幹教師4人;校級教學名師2人,教學新秀2人。湖南省首屆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建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省優秀教學團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校級優秀教學團隊。學院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特别是中青年教師已迅速成長為學院教學、科研和管理的骨幹。
六是學院管理水平達到新高度。學院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牢固确立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牢固确立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牢固确立教學工作在高等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自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教風學風管理、學科專業管理、學生教育和就業管理,學院管理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2011年被評為77779193永利教學管理進步單位;2010年以來被評為77779193永利優秀學位點建設單位、研究生培養單位、校級優秀黨支部。2012年被評為77779193永利實踐教學管理先進單位。2010年、2011年被評為77779193永利科研工作先進單位。2012、2013年被評為77779193永利國防教育先進單位。2011年被評為77779193永利先進黨總支。2012年研究生黨支部獲先進支部稱号。特别是學院秉承先進的辦學理念,緊扣地方特色,利用資源優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闖出新路子,在2011年全省評估中獲得特别高的評價,辦學影響力日益擴大。四年來,全體教職工團結協作,愛崗敬業,政治意識、責任意識、積極進取意識、科研意識不斷增強,形成了人際關系和諧、民主氣氛活躍、科研氛圍濃厚的優秀團隊。
各位領導、老師們!四年來,學院在團結奮鬥中壯大,在搶抓機遇中發展,在改革創新中前進,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校黨委、行政的正确領導和各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得益于學院全體教職工的勵精圖治、紮實工作,得益于曆屆領導班子特别是上屆領導班子和老領導、老同志打下的良好基礎。在此,我代表學院,向曆屆老領導、老同志和學院全體師生表示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院事業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辦學層次及種類多樣引發的結構性矛盾增多;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高、科學研究以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強、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路徑措施不多等問題依然突出;強化特色、注重創新,内涵式發展不夠;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及專業綜合改革成效不大;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明顯好轉以及推進啟發式、探究式、讨論式、參與式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任務十分繁重;推進實施學院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參與組建産學研戰略聯盟工作有待突破;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缺乏,等等。這些問題,有些是學院學科專業特殊性引發的,有些是工作不足積累的,有些是辦學體制帶來的,有些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我們要以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更加努力做好工作,決不辜負全體師生的期望!
二、對今後學院主要工作的設想和建議
2013年是完成“12.5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全面完成規劃任務剩下兩年時間。結合過去四年學院工作的體會以及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的形勢,今後兩年學院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學校轉型發展、内涵發展主題,牢牢抓住“适應需求、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主線,以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實效性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穩中求進,開拓創新,紮實開局,大力加強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隊伍建設、基地建設、教風學風建設,進一步提升學院人才培養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開創學院事業科學發展新局面。
(一)牢固确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内涵式發展道路,加快推進轉型發展
根據學院辦學曆史、專業特點、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等,确定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辦學定位、發展規劃、人才培養規格。
全面實施“立人”素質教育,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适應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标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要根據國家教師教育綜合改革要求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落實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要求。
改革教學管理,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實施啟發式、探究式、讨論式、參與式教學,強化學生的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融合發展。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内容。實行導師制、小班教學,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團隊。改革考試方法,注重學習過程考查和學生能力評價。
進一步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制定加強學院實踐育人工作的辦法。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制訂實踐教學質量标準;加強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習實訓、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質量。進一步強化學科競賽和專業技能訓練,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生産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勤工助學和挂職鍛煉等社會實踐活動。
(二)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優化專業人才培養結構,加大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力度
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以來,學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學科規模拓展,科研成果顯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明顯提高,隊伍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新形勢下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科建設質量,凝煉學科研究方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學科隊伍素質,促進學科規範化、制度化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把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服務作為學科建設的基本任務。
準确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内涵和特點,抓住學科發展中帶有基礎性、導向性和戰略性的重要問題,組織力量,彙聚隊伍,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不斷提高學科建設的質量和水平。要自覺地把學科研究方向凝聚到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服務上來,并将其中的重大問題納入學科建設規劃。
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曆久彌新的思想價值;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及其相互聯系;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推出1-2套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有影響力的拳頭産品和優秀成果。
進一步完善學位授權學科專業布局,實現校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基地建設的突破。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必須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要求。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完善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加強研究生課程教學、論文的開題以及寫作、中期考核、開題報告、預答辯、學位評定等各環節的研究生分流、淘汰等環節的管理。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按照“一崗雙能”、“一身二任”的要求,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不斷提高學科隊伍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隊伍的主體。要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業務能力和道德修養,不斷強化學科意識,積極參與學科建設。
學院将制定學科隊伍建設規劃,進一步積聚學科力量,整合資源,以項目為紐帶,形成老中青結合的學科隊伍。通過幾年努力,培養造就有一定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軍人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帶頭人和教學名師,高素質的中青年理論骨幹和教學骨幹。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以選聘配備為基礎,以培養培訓為抓手,以學科建設為支撐,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以實現教學狀況明顯改善為目标,培養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論功底紮實、善于聯系實際的教學領軍人物、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
繼續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到相關的研究基地進行訪問研究,以及國内外社會考察和挂職鍛煉等多種途徑,全面提高學科隊伍素質,提升中青年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切實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要以教材為教學基本遵循,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上下功夫,探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大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學。定期組織教學觀摩和聽評課活動,推廣先進教學方法。
完善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堅持集體備課,深化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師傳幫帶機制,實行新開課、開新課試講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強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學評價教學能力的辦法。
(四)制定提升學院創新能力行動計劃,推進協同創新,探索科學研究面向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
推進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實現學科研究基地零的突破。積極參與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探索、參與組建産學研戰略聯盟,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社會服務能力。
開展産學研合作基地建設,和行業、政府以及部門共建合作創新平台。瞄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加強與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設高水平的賀龍與湘鄂根據地研究中心、武陵山片區基層黨建研究中心、湖南省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
堅持“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深度融合、創新引領”原則,瞄準前沿,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以創新能力提升為突破口,通過政策和項目引導,大力推進協同創新。探索建立武陵山片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事會,構建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地(區域)協同等開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産出重大标志性成果。
加強學科研究,力争獲得更多高層次項目和重大項目,力争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得更多更高級别的成果獎。進一步加強與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點之間的交流,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系統内各學科之間的交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之間的交流,利用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信息資源共享平台拓展學術研究視野,不斷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加強學術組織建設,優化學院學術組織構架,制定學術委員會規則,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進教授治學,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
老師們,過來學院事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全體師生的共同奮鬥。全面開創學院科學發展新局面更需要我們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奮發有為。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同心同德,攻堅克難,奮勇拼搏,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為譜寫學院教育事業的新篇章再創佳績、再立新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