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拓展研究生培養和教育的有效平台,學院努力加強研究生協同創新基地和聯合培養基地的建設。
一、構建了“院村(社)合作、研學結合”的創新培養模式
為了切實改變研究生專業人才培養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觀念,學院構建了研究生專業實施“院村(社)合作、研學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這對于不斷增強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全過程,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找準政治理論課堂與社會生活的結合點,确保專業人才培養目标的實現;對于深化研究生相關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實踐的過程中,“院村(社)合作、研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開展:
1、産學研平台建設:把學研合作滲透到整個教學環節中,實現研究生專業學習與農村、社區緊密合作、共同參與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學院教學建設、設計中,對校企合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建立雅溪社區和吉首鄉林木山村兩個實踐教學基地是重要的學研合作平台。。
2、院村(社)雙向交流:建立村(社區)與學院雙向流動機制,豐富指導教師的實踐經曆,聘請村幹部指導學生各類實踐、社會調查研究活動,同時,大學生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為地方服務。以親身的社會實踐帶動專業課程理論學習,讓學生看到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實際研究和分析中逐步加深本專業理論修養,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研究能力。
3、創新研究性學習:學院研究生分為不同的專題組,利用業餘時間(雙休日)深度融入雅溪社區和吉首鄉林木山村從事調查研究和社會實踐活動。由學院分派任務,指定教師作為“導師”,指導每組學生完成相應項目的調研、分析、設計和論文撰寫工作,從而使研究生研究性學習落到實處,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化學生實踐能力,激發創新思維,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
4、改革畢業論文工作:學院對畢業論文研究選題進行改革。要求按照專業性、應用型和創新性的要求,結合平時調查研究獲取的一手資料,形成綜合選題。或者根據基層提出的問題,形成學生研究性學習項目。選題強調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群衆,強調與社會需求和實際相結合,結合目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以及基層工作的實際,小題大做,真題真做。
二、加強了三個協同創新基地建設
學院培養的研究生有一部分是去省内外知名的中學進行就業,為了使研究生在學習階段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有比較深入地了解,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對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學院努力加強懷化市第三中學、懷化市鐵路一中、邊城高級中學三個協同創新基地的建設。這些基地承擔的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任務的主要形式有:
1、微格教學、教育實習與教育見習:深入了解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現實狀況,把握其思想脈博,為進一步開展中學思想教育活動提供參考和借鑒,為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2、課程和課題指導平台:基地教師為研究生提供豐富的教育經驗與問題,促使其深入思考和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
3、班級與課堂管理實務:研究生通過親身的教學和班級管理活動,強化常規訓練以帶動教育教學工作、協調科任教師和家長的關系,培養其團結協作與溝通能力。
4、課例分析:通過這些形式,研究生置身于優良學校傳統的濡染中,能夠模仿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風格,也為日後終身參與中學一線教學提供了難得的實踐經曆,有利于提高畢業時的核心競争力。
三、學院以三個研究基地為紐帶,加強了研究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問題意識,為課題研究拓展了空間
學院成立了湖南省少數民族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基地、賀龍與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研究基地和黨建研究基地,這三個研究基地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六個二級學科都有直接的關系。2014年,我們加強了三個研究基地的平台建設,研究生作為重要成員,親自參與到導師們主持的三個研究中心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科研熱情,并且在申報校級及省級的相關課題時,有很多學生就是通過這些科研活動獲取了科研靈感。
總之,基地模式是一種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模式,符合教育發展的内在規律。它不僅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和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學院一直十分重視基地建設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